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布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幼儿园管理的规范》等文件,其中对广东幼儿园提出具体要求。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,对幼儿园一日具体生活作息制度等有详细的要求: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。防止并纠正“小学化”倾向,不以奥数、珠心算、书写拼音和专门识字等内容进行教学,不布置书写和计算类的家庭作业,不组织测验和考试。
来自教育部门的规范,既是对未来五年的一种教育期待和行为约束,也是对过往弊端的一种纠正和警醒。至于这个规范能不能起到扭转当下情势的作用,依然要观察。就公办幼儿园而言,通常都能比较好地执行政府规范,不让教书留作业,老师们自然都省了很多功夫。要求多玩多游戏,就多给孩子各种游艺设施好了。但公办幼儿园遵守规范,事实上却未必能获得一片掌声。
究其原因,一是家长既希望孩子快乐成长,也会指望幼儿园教给孩子更多“有用”的东西。什么叫有用,当然就不是什么想象力、种花种草玩泥巴的能力,而是能看得到分数成绩、能表演出来的才算有用。具体来说,这就包括了会算术、会认字、会读很多英文单词了。如果幼儿园坚持不教实用知识,许多家长就会跑去少年宫及校外兴趣班主动给孩子去补去填。
既然家长有了这个需求,那么在一些民办、国际幼儿园,也就会投其所好,提供相应的“增值服务”了。这些服务项目,既可能有文艺表演方面的,也可能有算术的,甚至还可能直接就是教孩子识字写字的。虽然都是以自愿为原则,家长又怎么可能自动放弃机会呢?看着有些孩子五六岁就认识几百个字,自己还能忍住不让孩子去学识字吗?
由此可见,早熟式教育很大程度都是家长群体互相传染,互相影响,互相模仿的结果。即使部分幼儿园守得住底线,也不等于所有幼儿园都能保持不超前。至于家长的“饥渴”,又是来自于对未来竞争的忧虑。因为现实中,在一年级就已经能看到不同孩子学习水平的差距。这种差距很容易就被认为是幼儿园阶段有无提前介入的结果。比如学过拼音,进入一年级“就会压力没那么大,更容易适应老师的进度”。
学生之间的差距,还常常被社会教育机构利用,进而产生出每个阶段的商机,比如“幼升小”衔接班就是一大发明。这些机构甚至把二三年级的知识都拿出来,告诉家长学校可能如此对孩子入学进行面试口试。如此恐吓式营销,对于想进民办名校的家长就更有威力了。所以来自政府的规范,也只能是一种高瞻远瞩、符合儿童身心发育的政策劝导而已。它并不能化解来自市场和家长对于超前教育的需求。
当家长积极地带着孩子早早站到了教育流水生产线时,所谓的心灵教育、游戏教育、人文素养就显得惨淡无力了。如果一种学习不能协助提高孩子的成绩,不能通过证书作为结果,许多家长就会认为这种投入基本是浪费时间。至于对孩子一生都有价值的爱心、意志、互助、沟通能力等素养,家长常常是忽略的。但其实,幼儿阶段形成这些能力基础,远比认识多少英语单词,会做多少数学题更加重要!